章丘有人全家中毒!原因竟是因为吃了...
章丘有人采了野蘑菇
食用之后全家中毒了
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?
【原文如下】
近日,章丘一位居民在小区绿化带采摘野生蘑菇,精心熬制成蘑菇汤后,导致全家出现食物中毒症状,情况紧急之下拨打 120 求助。经过灌肠、输液等一系列专业医疗处理,一家人虽脱离生命危险,但据孩子口述,中毒期间尿液呈酱油色—— 这一细节,正是野生蘑菇中毒可能引发严重身体损伤的典型信号。今天,我们就从医学角度解析野生蘑菇的危害,帮大家筑牢 “舌尖上的安全防线”。
很多人误以为“野生蘑菇更天然、更营养”,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:全球已知的有毒蘑菇超过 1000 种,其中我国就有 400 多种,部分毒素的毒性极强,仅几克就可能致人死亡,且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。从这起案例中孩子 “尿液呈酱油色” 的症状来看,大概率是野生蘑菇中的溶血性毒素在作祟。这类毒素会破坏人体红细胞,导致红细胞破裂,释放出的血红蛋白进入尿液,就会让尿液呈现出类似酱油的深褐色,医学上称为“血红蛋白尿”。若不及时治疗,还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
除了溶血性毒素,有毒蘑菇还可能含有以下几类致命毒素:
·肝毒性毒素:如毒蝇伞、白毒伞含有的毒素,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消化道症状,容易被误认为“肠胃炎”,但 1-2 天后会突然加重,出现肝功能衰竭、黄疸(皮肤和眼睛发黄)、凝血功能障碍等,死亡率极高;
·神经毒性毒素:中毒后可能出现头晕、幻觉、抽搐、意识模糊等症状,严重时会抑制呼吸中枢,导致呼吸停止;
·胃肠毒性毒素:是最常见的类型,中毒后几小时内就会出现剧烈呕吐、腹泻、腹痛,若未及时补水,可能引发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。
在野生蘑菇中毒案例中,超过 80% 的人是因为轻信了 “民间偏方”,误将有毒蘑菇当作可食用品种。以下这些常见的 “辨别误区”,一定要彻底摒弃:
“颜色鲜艳的才有毒,朴素的就安全”:错!像白毒伞,通体洁白、外观“朴素”,却是毒性最强的蘑菇之一,误食 50 克(约一两)就可能致死;而有些颜色鲜艳的蘑菇(如部分红菇)反而可安全食用。
“煮一煮、用大蒜 / 银器试毒,有毒就会变色”:毫无科学依据!有毒蘑菇的毒素大多耐热、稳定,高温煮制无法破坏;大蒜、银器的颜色变化与毒素无关,不能作为判断标准。
“虫子吃的蘑菇就没毒”:不同生物对毒素的耐受度不同,有些蘑菇对昆虫无毒,但对人体却有剧毒,比如豹斑毒伞,常被昆虫啃食,却能导致人中毒。
“小区 / 公园的蘑菇没人喷农药,肯定能吃”:小区绿化带、公园草地的蘑菇,可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、污染物,即便无毒,也存在健康风险;且很多有毒蘑菇就生长在这类人工环境中,如部分中毒案例中的蘑菇就来自小区绿化带。
面对野生蘑菇的“隐形杀手”,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就是 “预防为主”,若不幸发生中毒,正确急救能大大降低风险。
(一)预防:牢记“三不原则”
不采摘:无论在小区、公园还是野外,只要是不认识的野生蘑菇,坚决不摘;即使看着“眼熟”,也可能是有毒的 “近亲品种”(如可食用的香菇与有毒的毒香菇外观相似,非专业人士难以区分)。
不购买:不买流动摊贩或来源不明的“野生蘑菇”,正规市场售卖的蘑菇均经过安全检测,可放心购买。
不食用:家庭聚餐、朋友聚会时,若有人带来“野生蘑菇”,一定要拒绝食用,避免集体中毒。
(二)急救:出现症状,立即这么做
若不慎误食野生蘑菇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头晕、尿液变色等症状,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:
立即催吐:在中毒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,用手指、筷子刺激咽喉部,促使其呕吐,减少毒素吸收(注意:若患者出现抽搐、昏迷,不可催吐,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);
尽快就医:第一时间拨打 120,告知医生 “误食野生蘑菇”,并携带剩余的蘑菇样本或蘑菇照片,方便医生快速判断毒素类型,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(如该案例中的灌肠治疗,就是通过清除肠道内残留毒素,减轻身体损伤);
避免自行用药:不要自行服用止泻药、止痛药等,以免掩盖症状,延误医生诊断。
野生蘑菇虽可能长得“鲜嫩诱人”,但背后隐藏的风险远超想象。这起案例幸运的是,一家人经过及时治疗脱离了危险,但现实中,每年都有因误食野生蘑菇导致死亡的悲剧发生。记住:没有任何 “简单方法” 能快速辨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,最安全的方式就是 “不碰、不尝、不吃”。希望每个人都能深刻认识到野生蘑菇的潜在风险,切实做好自我防护,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。
【小编有话说】
以上的要点你都记住了吗?
还有什么要分享的注意事项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啦
▍免责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。此内容整理自“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”。如有侵犯,请联系删除。